梦想的力量

 

  哈佛大学曾进行过这样一项跟踪调查,对象是一群在智力、学历和环境等方面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。
  调查结果发现:27%的人没有目标;60%的人目标模糊;10%的人有着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;其余3%的人有着清晰而长远的目标。
  25年后,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。结果是这样的:
  3%有着清晰长远目标的人,在25年间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,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,其中不乏行业领袖和社会精英;
  10%有着清晰短期目标的人,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,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,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;
  60%的目标模糊的人,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,但都没有什么特别成绩,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;
  剩下27%没有目标的人,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,过得很不如意,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,抱怨社会,当然,也抱怨自己。

  梦想和目标直接决定一个人的未来。

  现实中多数学生都没有梦想和目标,这直接导致了他们缺乏学习的动力。我们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和实践,创立了国内第一套基于家庭的梦想培养体系,帮助每个家庭、每个孩子从小就拥有科学的梦想,并不断朝梦想前进,最终实现梦想。

 

  梦想教育基本原则

  所谓“梦想教育”是从孩子兴趣入手,发现孩子潜能优势,点燃孩子“梦想”,让孩子为自己的“梦想”学习。家长首先应明白这种教育的几个基本原则:
  第一,家长要明白,每个孩子的生命里都有“梦想”的种子,家长的任务就是发现、呵护和培养。发现的方法是观察、倾听、交流和沟通。在现代科技发达的前提下,也可辅以测评手段予以旁证。
  第二,“梦想”一定要是孩子自己的“梦想”,而不是家长强加给孩子的梦想。
  第三,当孩子的“梦想”与大人期待的“梦想”大相径庭时,要充分尊重孩子自己对“梦想”的选择。当然,前提是孩子的“梦想”不能违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。
  第四,当孩子的“梦想”即人生奋斗目标确定后,家长要做孩子梦想的守护者和实现梦想的相伴者,不能越俎代庖。
  第五,帮助孩子实现“梦想”,家长要帮助孩子制定实现这个“梦想”的最近期目标,而后根据这个目标找出孩子实际存在的差距,再根据这个差距制定缩小差距达到目标的具体措施,然后再督促孩子把这些措施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。
  第六,家长还必须明白,不能把孩子的“梦想”确定为考上某一所名牌大学,更不能是在某一次考试中排名多少。“梦想”是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上科学测评后获得的相关指标,由孩子、家长、老师甚至还有专家共同为孩子设计的人生奋斗目标。“梦想”比考名校、争名次要大得多。如果“梦想”只是一个在三年两载就能实现的具体目标,孩子一旦实现了这个目标,人生就会陷入新一轮迷茫。